发布时间:2018-08-10 10:55:22
《匠人精神》20180806期: 紫玉金砂宜于兴
《匠人精神》栏目
《匠人精神》是一档实景拍摄的大型品牌企业的纪录类节目,节目由北京金镜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老故事频道联合摄制。该节目以实景品牌纪录采访为主体,以深入企业实景展现为亮点,以推出中国优秀企业,行业标杆,优秀匠人,品牌产品,精湛技艺等为内容,以传承匠心,树立楷模为宗旨,以助力中国品牌升级为目的,打造中国首档实景品牌微纪录类节目。
宜兴一直以来都因为一张耀眼的名片享誉世界,那就是紫砂。这里的紫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无数的匠人技师利用自己的双手,塑造了一大批载入史册的艺术佳品。
今天我们的镜头就将走入紫砂之都——宜兴,去探寻一下这里独有的紫砂文化。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做宜兴”——这是宜兴人市场挂在口头的依据最响亮的口号。当然,宜兴人也有资本、有资格为之骄傲。远含山光,平挹江濑,与苏南,浙北众多县市一样,襟怀太湖之水,臂挽天目余脉的宜兴同位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与这些近邻不同的是,宜兴地界上还蕴藏着世界上唯一的“五色土”亦称“富贵土”的紫砂。几百年来,宜兴人就地取材,与众多参与者一起,以独特的工艺、文化创造,为中国赢得了一项蜚声中外的文化国粹。
张月是一位青年制壶匠人,这位80后的姑娘在孩童时代便与紫砂结缘,岁月越久,喜爱愈甚,最终在十年前,正式拜师入门,踏入制壶工匠之列。
制壶是一项易学难精的手艺,看似简单的流程却蕴藏着无尽的玄机。为了让泥料中分子充分挤压排出空气,需要对处理好的泥料不断捶打,直至由内而外,光滑细腻。做壶的工具大大小小有几十种之多,每一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壶的第一步是用木拍子反复拍打泥片,这个泥片就是未来的壶身。根据壶身的大小掌握好泥片的厚度,分寸之间,全凭经验。这枯燥单一的动作其实并不简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便不能掌握正确的力道。
拍打圆形的泥片是为了制作茶壶的底片和盖片,需要利用规车像圆规一样刻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圈。
所有泥片做好后,最大的泥片叫围片,也是壶身的材料。将围片围成桶状,衔接处用刀切开,以水粘牢后,用工具将黏合点修至光滑平整。把壶身呈现出来的过程叫做“打身筒”,以手衬泥,配合拍子,反复拍打,直至呈现出优美和谐的弧度。壶身的曲线必须精准,才能和底片完美结合。连接的粘合剂是稀释后的紫砂泥,俗称“脂泥”,它有很好的粘性,可以把紫砂壶的各个部件牢牢的沾在一起。底片与壶身的粘合俗称“赶身筒”,必须严丝合缝,不露痕迹。然后利用弧形的工具,精修壶身的线条,直至达到要求。这些基本的工序,张月已经重复了千百次。
并不是每一次创作都能一帆风顺,一旦有任何不理想,就只能毁掉重来。
紫砂壶看起来是陶泥的质地,但是他的原料却是矿石。正所谓天下紫砂出宜兴,制作宜兴紫砂茶具所用的泥原料,必须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的黄石岩层下。这座看起来既不巍峨也不雄壮的山丘,是千年陶都的母亲山,山体之下的岩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紫砂矿源,由于矿料有其固有合理的化学成分、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只需将仔细遴选后的矿物风化、粉碎、捶炼,就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这是制陶业上仅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尽管紫砂泥总体分为紫泥,段泥和红泥三大类,但是每一种又有多个分支,不同的泥料制作出的陶具也各有千秋,风格迥然。张月这次琢磨的是一件以“莲荷”为主题的作品,经过仔细考量,他选择了紫泥作为制作的原料。
紫砂壶的造型有很多,但总体分为“光货”和“花货”两种,“光货”简洁古朴,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其朴素的自然形态、简洁明快的线条诉说着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使之具有高雅脱俗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风格。“花货”,是把自然界动植物的自然形态,通过艺术的加工,转化在这方寸之间,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可以天马星空,全屏制壶师傅的灵感和创意。
张月“秋莲壶”灵感便来源于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莲蓬。经过不断的设计琢磨,推翻重塑,她终于画出了一幅较为满意的图稿。现在,动手的时候到了。
一直以来都与泥土为伍,工具做伴,经年累月的磨砺让张月对原料的秉性,工具的搭配以及制作的环节全都熟稔于心,操作起来心手相应,游刃有余。
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倍受文人大众所喜爱,古语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蓬的造型也给了张月很多创作的灵感,遂摹莲蓬之形为茶器所用。
在参照莲蓬本身造型的基础上,张月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将每一条肌理,每一个部件都塑造的精美雅致,别具一格。这一方泥土在张月的手上就这样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荣登大雅之堂。
成型的紫砂壶在自然阴干后,需要送入窑炉进行烧制。丁蜀镇的窑炉依山而建,宛如巨龙,故名“龙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紫砂文化的有力见证。
茶壶经高温烧制完成后,紫泥的颜色发生色变,茶壶形状也有了略微的伸缩,泥色效果跟真的莲蓬更为为接近,造型样态也更加流畅自然,秋莲壶取自莲蓬之形,却又超越莲蓬之态,正所谓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之外,巧夺天工是也。
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中华瑰宝,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穷毕生之力,竭一世之思,雕琢打磨,代代传承,推动着紫砂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灿烂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