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中国国家品牌网
这几年四面出击的TCL,因为“重组”话题再次登上了头条。
2018年12月7日,TCL集团发布重组公告称,TCL集团拟将其直接持有的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核心业务和资产,合计以47.6亿元的价格出售给TCL控股。重组后,上市公司通过本次交易将重组消费电子、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以及相关配套业务,集中资源专注于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提升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知名品牌,中国消费者对TCL的认识,更多止于品牌、产品而非企业层面。此次重组的一大关注点,也在于TCL品牌未来的分配与使用。
据报道,按照规划,重组后的TCL品牌,将由上市公司所有,TCL集团和TCL控股共同使用,如标的资产新增使用TCL品牌的产品种类,需得到TCL集团同意,标的资产仍按现有的品牌管理方式缴纳维护费用用于相应市场推广。
那么,TCL品牌到底值多少钱呢?
本来,在围绕TCL重组的种种分析、议论中,TCL品牌价值认定并非核心问题,但却因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的一句澄清,引来了新的关注。
“TCL品牌值800多亿是品牌中介机构评出来的,这个数和公司价值显然不能画等号,TCL现在的市值也就300亿,所以真的没法画等号。”
李东生所言的800亿品牌价值,来自由某民资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品牌价值100强”。该研究报告称,TCL品牌价值为879.88亿。
中国国家品牌网翻看近年来各类品牌价值榜单后发现,大部分所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要么严重低估,要么高出市场及消费者的心理认知。以评价TCL的榜单为例,在当前中国品牌海外发展遭遇阻碍,国内经营又面临外国品牌竞争压力的现实背景下,其给出的动辄千亿的品牌价值,无疑令人感到夸张、突兀,乃至刻意的恭维。
李东生:TCL暂时不值800亿
身为被高分评价的品牌企业,李东生亲自“打脸”的背后,体现着这位成功企业家的冷静,另一方面,也将中国品牌领域的弊病,无情揭露了出来。那就是中国品牌的价值,究竟谁说的算?
每年,各种主题的商业排行榜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全球企业的风向标,在杂志、报纸、网络和商业传播活动的推波助澜下,各类商业榜单为社会、企业和个人制造了眼花缭乱的“眼球经济”。
而中国企业出于营销传播,打造形象的目的,亦纷纷以登上榜单为荣,并花费资金,主动进行“XXX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XXX跻身中国品牌500强”等媒体宣传。
很多企业领奖领到手麻,业绩却一泻千里
只是,各类榜单发布这么多年了,有多少中国品牌兑现了那些阿拉伯数字?又有多少中国品牌真正发展成为世界一流?
关于品牌价值,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标准。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都存在很大差异。归纳起来,品牌价值评估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于财务要素的、基于市场要素的、基于消费者要素的。
品牌价值,岂是一个有形资产就能决定的
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各类中介结构,尤其是国外品牌评价公司而言,中国企业的财务、市场等营业额、市场份额、固定资产信息可能相对容易获取,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历史、情感等,却是这些外国人难以量化的。
于是我们看到,长期以来,各色商业品牌价值评价机构,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国民情感,大部分以有形资产、经营管理等偏财务指标为唯一标准(中国企业恰恰在这方面吃亏)。企业、品牌不分;排大队,发大榜。这样有失偏颇、乃至预埋商业的评价结果,对中国品牌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简言之,很多榜单,并不是真正比较品牌层面价值,只是根据个头(有形资产)大小的排座次而已。只是财大,就一定有品牌上“气粗”的底气吗?
从更高层面而言,品牌价值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话语权,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仅在品牌价值评价方面占有优势,而且一直利用这一优势宣传本国品牌,传输西方文化,帮助其企业利用品牌无形资产获得额外利益。
尤其在跨国并购中,通过对品牌价值人为的高估低评,使其他国家被迫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令国人嗟叹的联合利华对经典国货中华牙膏的收购。
目前,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在积极研究建立有利于本国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目的是掌握品牌定价的话语权。相比之下,我国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建设,特别是五要素(质量、技术创新、服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标准的推广,近年来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努力下,得到了国际认可,但中国在世界品牌价值评价领域话语权薄弱的现实,依然存在。
中国品牌,显然不能再沉醉于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不能再在他人的打量、言语中沉浮。今天的中国已与30多年前大不相同了,中国经济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品牌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进而实现品牌强国。这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自主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掌握、引导世界品牌评价方向。
中国企业本身也应当看到,品牌间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企业在品牌上的发展,看见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企业品牌的真正进步,更在于不好高骛远,务实不务虚,专注于自身发展。毕竟他人的成功再绚丽,也不会告诉你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