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品牌档案 > 调研考察 > 小米

小米

2019-01-17 17:06:31 浏览6745次   来源:品牌档案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手机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而放眼如今的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者已经不再单纯的“迷信”国际品牌,越来越多代表“新国货”形象的国产品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小米”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近年来也颇受关注,今天,将让我们把镜头就将聚焦在“小米”,共同探索他的成长之路。

 

2018年9月7日,小米在港交所完成首次公开募股,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这家8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公司,并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LOT平台,链接超过了1亿台互联网智能设备,其自行研发的MIUI操作系统目前已有77个语言版本,月活用户达到1.9亿,营业额也早已突破千亿。这样的发展速度,让所有人为之叹服,人们也开始更多的陷入了“小米模式”的思考。

 

2010年前后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动荡不安,国外品牌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优势,昔日“王者”诺基亚的发展颓势愈发明显,摩托罗拉凭借多款安卓手机异军突起,HTC、苹果、黑莓等品牌也来势汹汹,而国产机则大量集中在运营商的定制机市场。消费者要么选择高价大牌旗舰机,要么选择打电话发短信为主的国产低端机,市场上压根没有2000元左右的“高性价比”智能手机可选。这正是小米看中的市场空白,如何制造一款“顶级配置,价格亲民”的手机,进而改变“国货”形象,是雷军创业的初心。

 

但是,要在竞争本就异常激烈的手机市场中站稳脚跟,其难度可想而知,比起软件技术的攻关和积累,硬件的供应和生产更加困难。因为质疑初创公司的实力,几乎所有供应商在一开始都拒绝了与小米的合作,这几乎将初生的小米直接推向了死亡。为了寻求转机,雷军亲自出马,挨家挨户的拜访供应商,终于才打开了一点缺口。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10年的小米人过的异常艰难,在大牌厂商激烈厮杀时,小米一步一个台阶的缓慢成长着。2011年8月,小米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机——小米1。

 

采用互联网在线销售模式,在开售仅一个小时时间内,下单量就突破了5万;开售仅3个小时,首批10万台备货全部售罄,可以说,小米人在2011年,完成了0到1的跨越,也为小米奠定了极为稳固的用户基础。2012年年底,小米宣布年手机出货量达719万台,并正式上线了应用商店,初步建立了MIUI在Android系统上的生态。而为了快速抢占市场,2013年,小米推出了旗下另一个品牌——红米,主打百元机或千元机等低端机型。到2013年年底,小米系列手机的出货总量一路飙升至了2600万台,MIUI全球用户首次突破1000万。

 

  2014年是公认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崛起之年,小米手机年销量暴增220%以上,达6112万台。到2015年,7000万台的年销量让小米坐稳了国内智能手机的宝座,也最终长留全球排行榜前五之列。

 

除此之外,从2013年年底开始,小米还全面开启了生态链计划,到2016年3月,小米生态链企业达55家。

 

然而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隐患,2015年,小米还是走到了业务的拐点。因为市场的消费升级以及一直以来对线下渠道的忽视,加之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问题,小米的销量遭遇瓶颈。而 2016 年更是遭遇断崖式下滑,手机全年销量却直线下降到5541万,从第一名跌落到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五位。在手机行业,一旦销量开始下滑,意味着进入“死亡通道”——诺基亚、摩托摩拉、HTC等都曾经历。小米还能走多远,成为了这一年手机行业的共同话题。

 

2016年5月,雷军从生态链业务中抽身,重掌手机业务大权,亲抓供应链,并多次走访线下市场。在研发板块,2016年10月份,小米MIX成功发布,全球首款全面屏手机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全陶瓷机身,成为当年备受瞩目的焦点,这让小米重新赢得用户的信心,并开始重拾失去的市场,2017年第二季度,终于重回智能手机排行前五,实现绝地反击。

 

2017年,无论是从手机、线下渠道零售还是小米生态链的建设上,小米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今除了手机以外,小米电视,智能手环,扫地机器人等众多产品,秉承着“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八字真言,一经问世就备受欢迎,小米的每一款产品在充当“价格屠夫”的同时也在倒逼整个行业的进步。

 

2018年4月25日,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让消费者用便宜的价格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成为了小米人共同的价值观,同年5月3日,小米正式在港交所递交IPO招股说明书,2018年9月7日,小米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8年时间,小米走出了一部中国科技创业的奋斗史。

热点资讯
栏目
合作
官方
微信
官方微信
来电
咨询
010-89633077
在线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