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品牌档案 > 品牌专访 > 90年代篇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国货品牌(一)

90年代篇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国货品牌(一)

2019-12-13 10:00:46 浏览7884次   来源:品牌档案
品牌,是国家的名片。70年,从符号到品牌,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革。


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作为见证者,探索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儿时的温暖回忆。

中国品牌,是时代,也是经典。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90年代那些长久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国货品牌。

太阳神口服液:中国人吃起了保健品

80年代后期,“有饭吃”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荷包渐鼓的中国人,开始沿着需求曲线一路上行,在追求更丰富生活的同时,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一股巨大而汹涌的需求潜流,喷薄欲出。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健康来自滋补。1985年 ,福建农业大学遗传学副教授杨振华研发出杨振华851营养液,由此掀开中国保健品行业30年多年风云诡谲的大幕。

高额的利润,相对较低的技术壁垒,以及监管的空白,让保健品公司一夜之间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行业、一个品牌去做,直到太阳神口服液的出现。

1988年,太阳神这个刚成立的广东乡镇企业的年营业额仅为430万,一年之后一跃攀升到4200万,靠的就是一支口服液。

在电视广告铺天盖地的“轰炸”之下,仅仅4年,太阳神的销售业绩就达到令人震惊的10亿元——一个当时普通人都没有概念的天文数字。

太阳神奇迹的背后,有中国民众追求健康的渴望,有消费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盲从,有那个信息稀缺时代广告的神奇魔力。但营销的威力,令中国商界震撼。

此后飞龙天马行空,三株帝国迅速膨胀,红桃K成为王牌,“太太”掀起健康风暴,脑白金拯救巨人,盖中盖不停,燕窝虫草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保健品市场自此走上了一条三十年喧嚣不休的发展之路。

今天,随着教育、经济水平的提高,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营养保健品行业站到了机遇的十字路口。只是那个“卖什么不重要,怎么卖才重要”的粗放营销时代,已然落幕。

亚细亚商场:一场颠覆与开创的疯狂实验

听起来或许有些荒诞,但很多中国人是通过一家河南百货商场而非辞典才知道“亚细亚”这个音译词,却是不争的事实。

80年代虽然解锁了包括零售业在内的私营经济,但主要商品品类的销售和购买,依然是国营百货商场的天下。

全国的百货大楼虽然地点、名称不同,但风格上却保持着高度一致:环境陈旧,经营松散,服务态度恶劣。

89年5月初,这一切的颠覆者——亚细亚商场正式在郑州开业了。这个现代化的商场,仿佛星级宾馆,一切都是井井有条。

外形靓丽的营业员统一着装,讲普通话,见到顾客先鞠躬,绝不允许与顾客发生冲突。这种服务在当时那个年代闻所未闻,堪称是奇观。

曾有本地学生写作文称,自己的理想就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

同时,亚细亚在各大媒体投放了数十万元广告,“星期天哪里去,亚细亚!的广告语铺天盖地,投放总量超过郑州所有商场的总和。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家河南本地商场,竟然到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传遍全国。

不到一年的时间,亚细亚的营业额就在1990年达到1.86亿,越居全国大型商场35位。此后3年,亚细亚的销售额都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稳居河南省第一。

以亚细亚的创举及其掀起的百货业变革浪潮为题材,中央电视台特意拍了一部纪录片,名曰《商战》,瞬间引起巨大反响。

此后,亚细亚又开启了全国连锁发展的进程。然而这却成为其庞大商业体系崩塌的开始。

盲目求快,急功近利,涉足房地产,加之对各地商业环境差异及其中国整体消费能力的忽视,最终让红极一时的亚细亚,走向末路。

今天,亚细亚已经化作中国品牌史中的一个故事,但它开启了真正的“服务”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第三产业。

它开创了地方商场投放央视广告、打造全国性品牌的先河。虽然失败但却不失前瞻、危机意识的连锁经营,亦被后面华联、永辉等晚辈们的成功所验证。

这次雄心与幻想交织、勇敢和疯狂混杂的商战实验,既是80年代自由生发、万马奔腾走向尾声的标志,也是下一个走向规则、考验真正商业智慧十年的开端。

万燕VCD:中国能创造

作为工业、科技基础薄弱的后发国家,90年代中国品牌的成功,基本源自仿造、价格和广告营销,通过技术创新、开创并引领一个全新行业,并不多见。但VCD是个例外。

1992年,数字编码领域的技术专家姜万勐,在美国展览会遇到了美籍华人孙燕生,被他们公司的MPEG(图像解压缩)芯片深深吸引。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从姓名中各取一字,在安徽合肥创立了万燕品牌,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

VCD的出现彻底改变了90年代中国人影音娱乐的方式。VCD光盘轻便易收藏,容量适中、价格实惠。

很短的时间内,传统的LD和录影带便从市面上消失,VCD播放机全面占领了中国人的客厅。

以播放机为主要产品的万燕品牌在当时已经注意到要占据VCD内容版权的重要性,但却恰恰忽视了更为重要的VCD核心技术专利。

万燕品类突破的成功引来了大批效仿者,VCD行业陷入价格大战,很多煊赫一时的影碟机品牌,比如成龙代言的爱多VCD、新科等如今都已消逝。

但是中国人以新技术赋予产品载体,通过创新VCD这一品类,全面战胜日系的录影带和LD品牌的历史,定将被铭记。

长虹:新时代,大视野


80年代的10年,电视基本实现了全国普及。但人的欲望无止境,在解决了“有”的问题之后,9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开始觉得小屏幕的电视,越看越不过瘾。

于是更大屏、更多彩,成了下一个潜在需求。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几乎只能选择购买日本品牌的彩色功能电视。昂贵的价格显然无法实现所有人的梦想,直到长虹大屏幕彩电的出现。


1958年,780厂(长虹前身)破土动工,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1972年12月,长虹的第一台黑白电视试制成功,“军转民”转型成功。


1993年,对于中国电视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长虹自行设计制造的技术最先进的大屏幕彩电生产线建成,并投产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9寸彩电“红太阳一族”

“长虹红太阳”让国产电视步入了大屏时代。优异的质量、充满竞争力的价格,让“红太阳”在90年代中期,一举将当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日本品牌拉下销量“神坛”。

更为重要的是,在长虹的带动下,康佳、创维、海信等国产电视品牌,集体强势崛起,实现了难得的中国品牌对外国品牌的逆袭。


直到现在,国产电视依旧是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首选。今天,进入互联网发达时代,虽然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但当年长虹们带给我们的更宽广的视野与震撼,将永留中国品牌史册。
 
娃哈哈:有营养,味道好


“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这是一句80后独生子女的特殊记忆,也是一个优秀中国品牌崛起的开端。


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成了特殊的一代群体。经济条件的改善,让中国家庭里的这些独苗们受尽宠爱,也养成了挑食等许多不良习惯。

受这一现象启发,1988年,娃哈哈针对独生子女不愿吃饭、偏食、营养不良的状况,开发出自己的第一支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且不论其产品的效果如何,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儿童营养保健品领域的空白,也开启了娃哈哈此后三十年围绕“营养”二字,通过营养快线、八宝粥、格瓦斯等品类创新走向行业第一品牌的历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娃哈哈虽为儿童食品,承载的却是成年人对健康的向往,映衬出生活水平改善后中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不过大人们也并没有等待太久。不久之后,一个来自南方的品牌太阳神,就开启了中国的保健品时代。


栏目
合作
官方
微信
官方微信
来电
咨询
010-89633077
在线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