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国家的名片。70年,从符号到品牌,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革。
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作为见证者,探索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儿时的温暖回忆。
中国品牌,是时代,也是经典。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90年代那些长久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国货品牌。
金利来:中国人最初的奢侈品
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一出现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因为他佩戴了金利来的领带和腰带。这一场景,放在全球奢侈品牌争先恐后讨好中国人的今天,定会引来90后年轻群体的一阵嘲笑。然而在二十年前,这可能是他们父辈的“人生巅峰”时刻。
1968年,以家庭式工作坊的方式,诞生了金利来最初的领带业务。
1971年,金利来商标正式在中国香港注册,并于1990年在中国大陆创立了金利来(中国)有限公司。
金利来的成功,可谓来得巧,不如来得早。90年代,在刚刚抬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心中,“港澳台”所代表的意义与外国并无差别。
彼时的中国男装市场,阿玛尼、杰尼亚、拉夫劳伦等外国奢侈品牌,只是深藏北上广高档商场中的传说。来自香港的金利来,得以迅速成为高端男装的代名词,甚至被称为“华人世界的LV”,拥趸者众多。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的广告语,既是对客户群体的强调,也有对品牌的一份得意夸耀。
如今,金利来辉煌不再,但作为见证了中国高端男装市场初级发展阶段的代表,它依然经常被当做一把标尺,衡量着国产男装是否有资格走向高端的资质。
康师傅方便面:人在旅途
方便面,上世纪50年代发明于日本,70年代流行世界。1980年,中国引入了方便面生产线,但在人口流动性不高、日常饮食习惯和方式没发生根本改变的80年代,这种昂贵又“没有营养”的替代食品,并未受到中国人的普遍关注。
直到90年代“打工潮”为代表的人口大流动开启,才为方便面走入普通生活奠定了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各地、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非常困难。1953年,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从农村中盲目流入城市的人,被称为“盲流”。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模式得以确立。
改革开放后,广东等改革前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了规模空前的需求。国家也开始不断减少户口等身份的束缚,方便人口流动和自由择业。
于是,正如当年电视剧《外来妹》中所描述的那样,原先依附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的内地劳动力,开始大量向沿海地区的城市转移。怀揣致富梦想的他们,爬上拥挤不堪的火车,一路向南。出于节省,他们或自带简陋食物,或干脆忍受饥馑。
时代的变化与需求,被来自台湾的康师傅敏锐发现。从1991年开始,康师傅方便面不仅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插播广告,又用一块九毛八的亲民价格,让亿万中国迁徙者在拥挤的绿皮火车上,吃到热气腾腾面条。
就这样,亿万人在旅途的中国人,成了它流动的“广告代言人”,康师傅也获得了中国方便面“第一品牌“形象,以至于今天我们坐惯了舒适宽敞的高铁后,竟偶尔还会怀念那一碗面带来的安慰。
小护士防晒霜:另辟蹊径的成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物质相对匮乏,化妆品大多只是停留在护肤保湿的层面,胭脂是很少有的,除非是出入比较高端或者特殊的场合才会稍加涂抹。
那时最常见的护肤品像是蛤蜊油、百雀羚、友谊护肤脂,这类护肤品通常是冬天防止皮肤皴裂,或是日常使用的润肤品。
在那个年代,国内大众护肤品品类单一,市面上国产护肤品牌也屈指可数,女性日常使用的护肤品也就是雪花膏,香脂等,很少有特殊功能性的护肤产品。
1992年,小护士品牌成立。它堪称是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一个传奇,在1997年凭借独特的防晒概念杀入中国护肤品牌三甲之列。
而小护士的崛起依靠的是其主打产品防晒护肤品,小护士防晒霜的推出为当时品类单一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带来了一款功能性的护肤产品。
小护士以极具差异化特征的产品切入市场,不仅塑造出一个护肤品领域专业的品牌形象,而且凭借颇具大众亲和力的传播,很快攫获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心。
可以说,小护士防晒霜的出现,让功能性的护肤品走入了普通家庭。它也和大宝等品牌一起,接过了百雀羚等老国货的枪,满足了中国人对于新品牌的渴望。
喜之郎:我,就是果冻
如果让今天的中国企业家回顾改革开放的前20年,最具代表性的感想里一定有这样的话:何等宽广无束的空间,多么轻而易举的机会。
果冻就是一个例子。开放之初的80年代,物质稀缺,毫无“休闲食品”的认知。这种表面光鲜、口味甜美的西方小食品,很快如其他西方舶来物一样,引起生活日渐丰富多彩的中国消费者的追捧。
1985年,第一条果冻生产线引入中国。到了90年代,果冻生产企业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就包括1993年李永军创立的喜之郎。
今天,人们常为喜之郎将自己塑造成为“果冻”的代名词而赞叹,却很少看到作为行业后来者的喜之郎,之所以能够从全国千百家果冻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无不在于它从创立之初就选择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用其创始人的话说,喜之郎“要售卖的已不是产品,而是品牌”,目标是“全国性大众品牌”。
为推动自身从区域性品牌走向全国,从1996年开始,喜之郎率先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巨额广告,传播“果冻布丁(等于)喜之郎”的概念,同时进行品类创新,推出“可以吸的果冻”CICI等新品。
在外国食品巨头深入发力的90年代,喜之郎与达利、盼盼等民族品牌一道,固守着各自品类的市场位置,捍卫着民族食品工业的尊严,直至今日。
格力: “笨”鸟先飞
说到空调,谁都能想到“好空调,格力造”。然而在90年代的中国家电群雄中,格力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
中国最早的空调诞生于1974年,是由春兰集团的前身“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研制出的第一台CKF-3A窗式空调器,商标为“雪松”。
1988年,自主生产的国产分体壁挂式空调器KF-19G1A在华宝空调器厂诞生,取名“雪莲”,由此拉开了我国空调器由窗机向分体式产品过渡的序幕。
80年代,空调还是一件稀罕事物。其使用仅限于一些特殊单位、部门。进入9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因为楼房的兴起普遍改善,空调开始作为耐用高档消费品进入家庭。
随着春兰的横空出世,国产品牌在90年代末逐步占据了市场主流。此时整体实力并不占优的格力,敏锐意识到行业下一阶段将是质量与技术的竞争。于是开始推行“零缺陷工程”,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
最终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核心技术,格力不仅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个世界级品牌,也是全球空调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