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长隆水上乐园,近日获得了世界主题娱乐协会(简称TEA)颁发的“杰出成就奖”。统计数据显示,长隆乐园已经连续六年(2013年至2018年)游客人数居全球水上乐园榜首。
相较于长隆水上乐园的顺风顺水,主题乐园的超级大佬——迪士尼乐园登陆中国后的发展情况有些出人意料。在最新披露的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显示,上海迪士尼游客量减少,成本增加导致该项目运营利润再次下降,过去三个季度存在的游客量负增长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对比之下,不禁让人颇感意外:不知不觉中,曾经脏乱差、乡土气息十足的本土乐园,竟已具备了超越世界第一乐园迪士尼的实力。
作为一个有着92年品牌历史和63年游乐园经营史的超级IP,迪士尼乐园一直是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气的主题公园。截至2018年,迪士尼在全世界共开设有6个度假区,其中在中国开设的就有香港和上海两个。
在世界范围内无往而不利的迪士尼乐园,为何会在中国遭遇连续三个季度游客负增长的窘境?进入中国近三十年的这只米老鼠,其乐园为何遭遇“水土不服”?
作为美国文化输出最成功的象征之一,迪士尼在当年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是拥有米老鼠、唐老鸭等一众影响力巨大的卡通IP的文化巨头。1984年,迪士尼与央视达成协议播放《米老鼠与唐老鸭》。彼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远不是今天这般网络发达、内容泛滥。那时的电视,是少年儿童接触动画等文娱信息仅有的窗口。因此,米老师、唐老鸭等迪士尼经典角色,在80后、90后几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情感记忆。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电视业的发达,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从贫瘠跃向过剩。
随着世界众多动漫作品的涌入,尤其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IP的兴起与高密度、多媒体的循环播放下,90岁“高龄”的米老鼠,在中国失去了当初的影响力。形象地说,在目前以95后、00后甚至是10后为主的动漫消费市场中,熊大熊二、灰太狼在其心中的印象要比米老鼠深刻得多。
虽然迪士尼一直不断推出“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优秀动画电影,但在中国市场的传播声势总体趋弱。相比于整日耳濡目染的的“光头强”,迪士尼品牌整体在新世代中国孩子们中的影响力有限。
而在国产动漫IP的加持下,长隆、方特等本土主题公园,重金投入网络视频平台、综艺冠名、户外等广告投放,逐步在消费者心中打下情感基础,塑造起“国民乐园”的情感认知,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
更关键的是,相较于其它国内的主题乐园,迪士尼乐园在数量与价格上,都很难在最大程度上与中国消费者实现链接。
从消费心理而言,一线城市等收入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直接去香港、东京乃至美国本土的迪士尼乐园,获取异域文化的体验。
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尤其是地方家庭而言,坐落在香港、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迪士尼,是奢侈的一次性消费品。他们对迪士尼的需求,更多停留在“带孩子去过”、“到此一游”的谈资履历,而不是、也无力将其作为家庭传统的经常性规行为。
针对这一点,国内主题乐园选择将地方城市作为蚂蚁吃大象的突破口,不仅数量上高速增长,软硬件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更拥有价格这一优势,让来乐园玩成为消费者可以承受的重复行为,成功蚕食了迪士尼乐园的市场份额。
当初迪士尼入驻中国内地时,王健林曾公开表示:迪士尼不应该来内地,好虎架不住群狼,万达会让迪士尼中国在未来10-20年都无法盈利。虽然王健林和他的万达乐园最终没能兑现这个“小目标”,但就目前迪士尼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王健林的这句话也算有几分预见性。随着越来越多如方特、长隆,以及环球、乐高等IP更为年轻、新鲜的国外知名主题乐园的到来,迪士尼乐园势必将承受更多的挤压。
尽管依旧拥有明显的优势和吸引力,但近百岁的“米老鼠”如要焕发青春,真需要好好在传播、本土化等方面,琢磨琢磨中国市场这个诱人而残酷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