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侧面描绘出各地物产的情况与民俗习惯的不同,更流传下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在岁月的雕琢下愈加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飘散出诱人的味道。
“中华美食名片”——全聚德,在尘世烟火中浸染了一个半世纪,它见证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也奠定了中华美食的国际地位。
8月2日,《中国品牌档案》栏目如期播出《全聚德的讲究》,带领国人一同走进这一“中华美食代表”的世界,感受全聚德历经百年风雨而长盛不衰、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探寻涌动在全聚德血液中的创新基因及“食业”情怀!
百年炉火生生不息 改革创新基业长青
100多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45岁的杨全仁结束了贩卖活禽的生涯,用毕生积蓄,竖起了一块全聚德的金字招牌。
寻宫廷御膳古法,将挂炉烤鸭技艺钻研至顶峰,全聚德凭借精湛的烤鸭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不倒,长盛不衰,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先后27次来到这里,接待了多位名人政要,“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这是周总理对“全聚德”三字内涵的精辟诠释。
老字号需要传承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是耀眼的光环,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和压力。全聚德历经150余载却依然枝繁叶茂、基业常青。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几乎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全聚德都做出过具有行业风向标作用的创新之举,也正是深埋在全聚德血液中的创新基因,推动着这家老字号在百年风雨中砥砺前行,不断擦亮着这块中国餐饮行业的金字招牌。
恪守匠心打造精品 用心服务极致享受
北京烤鸭历史悠久,名扬中外。
著名的全聚德烤鸭技艺源自宫廷,由原清宫御膳房孙师傅创立,历经七代传承创新,最终形成今天的品味。其标准之严苛,程序之复杂,工艺之考究,实属罕见。精工细作是全聚德的立业之本,一只烤鸭从选料、烤制到端上餐桌要经过至少5道程序,31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150余年的匠心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烤鸭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这份匠心与坚守,铸就了全聚德炉火纯青的烤鸭技艺,也成就了全聚德在食客心中无法撼动的地位。
“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则是全聚德恪守的生意经。“鸭要好”是诚信经营的核心,“人要能”、“话要甜”则是朴实而又具体的自我要求,以家人之心,温暖顾客,是每一位全聚德人不变的追求。
古韵古香的全聚德餐厅透露着精致与典雅,再加上润物细无声的席间服务,使得消费者在全聚德体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升华。
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表示,中国的餐饮业虽然整体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缺少在行业当中体量大、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希望中国餐饮人共同努力,把中餐融入到民族文化自信当中,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粹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齐心协力把民族餐饮做得更好!
从前门大街上的一间经营烤鸭的“炉铺”,发展到名震京城的“天下第一楼”,再到如今拥有100多家成员企业的中式正餐连锁企业,150余年间,全聚德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这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发展与探索,更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精耕细作,极致追求,创新求变,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与坚守,尽显全聚德的“食业”情怀,在未来也将伴随着全聚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制作人员表
制片人 | 齐葳 潘挺 张兴
总导演 | 孙晓岩
总策划 | 董宝振
本期导演 | 刘峰华
撰 稿 | 孙晓岩
策 划 | 尹杰 何晓亮
主 编 | 刘峰华
执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编负责人 | 宋 岩
采 编 | 王治慧
摄像指导 | 佘林柏
摄 像 | 胡闻哲 马威
灯 光 | 尹 航
解 说 | 孙少洪
录 音 | 徐少辉
后期剪辑 | 张 璇
包 装 | 孙宇 刘书平
责任编辑 | 曹丙峰
监制 | 叶晶 杨宏喜
出品人 | 时间 丛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