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春风吹动了中国花卉产业,30多年来,中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中国花卉“工匠”们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壮大。8月2日,《中国品牌档案》栏目播出《花开世界品牌梦》,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一家亲历和见证了中国花卉产业30年发展,在引领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征程中,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的花卉企业——天津市东信国际花卉有限公司。
垃圾山变身“后花园” 开启花卉产业报国梦
上世纪80年代初,花卉行业渐露端倪,然而,虽有市场,却发展不足。内有品种单一,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制约,外有老牌花卉国荷兰等国的行业垄断,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是当时很多爱花之人、有志之士的迫切愿望。科班出身的杨铁顺,也是其中之一。
创业初期,杨铁顺看到了中国花卉产业的问题以及广阔的前景,立志要培育国人自己的优质花卉,参与世界花卉市场的竞争,让中国花卉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带着这样的梦想,杨铁顺毅然辞去公职,在一片垃圾山上,开始了自己的花卉产业报国梦。
把垃圾山变成花卉基地,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家人的不解、旁人的嘲讽、环境的恶劣、过程的艰辛,这一切都未曾让杨铁顺畏缩后悔。凭着满腔的热血和满身的汗水,三年时间,他用一锹一箕,在垃圾山上,硬生生的刨出了一块块平整的苗圃地,“大顺”花卉,初见雏形,上百种常见花卉在这里生根发芽,然后走入寻常百姓家,经历重重考验,杨铁顺终于看到了梦想的第一缕曙光。
花卉大国变“强国” 自主育种培育高端花卉
长久以来,中国是公认的花卉大国,却不是花卉强国,自主育种能力不强,新优品种严重匮乏,高端花卉一直过度依赖进口,作为具有古老养花传统的国家,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始终让杨铁顺感慨万千,大众品种要做好,高端花卉也要做强,随着花卉产业的逐步成熟,他开始了更高的追求和挑战。
2004年,杨铁顺进行彻底的改造升级,择址重建,生产规模扩大到207亩,采用了当时最为前沿连栋玻璃温室技术,并着重加大科研投入,同时,积极与国外大型知名花卉生产商建立合作关系,从基础学习,从点滴积累,不断将国外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消化后归为己所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期间,大量原本必须依赖进口的高端成品花卉,陆续开始在这里展开育种,完成改良,走向市场,逐步打破了国外老牌花卉强国的垄断局面。
企业性质民转国 政企联合放眼国际
花卉是一项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其经济效益可成倍甚至几十倍增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其作为都市型农业的新亮点,还可以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为了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都市农业,在东丽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序引导下,杨铁顺和他的大顺花卉,完成了由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的华丽转身,实现了政策、资金、技术的强强联合。
新的身份是新的起点,同时也代表着新的担当和使命。今天,崭新的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拔地而起,从占地规模,花卉品类,到科技含量,创新高度,实现了巨大的升级和跨越。
单体温室面积世界第一的智能连栋玻璃温室,集成了欧美国家最先进的高档盆栽花卉现代化周年温室生产技术,实现了对世界一流同业企业的全方位超越;
温室内物流缓冲系统,空中可移动苗床充分利用空间,创新的顶部天车轨道输送系统,颠覆传统花卉产业认知;
先进的自动化的潮汐式灌溉系统,水系自动循环与消毒系统,保证每一株花卉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自动化控制,使得整棚花卉产品的枝株大小、花叶成色从外观上整齐划一;
眼前的一切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业生产厂家和商家无不惊艳叹服。
从一座垃圾山开始,到今天成为占地3400余亩的综合性花卉龙头企业,从大顺花卉到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一代追梦人,一群奋斗者,几十年的奋力拼搏,让曾经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一步一步走向现实,花卉强国,农业振兴,这样的口号看似宏伟,但是只要有不变的信念和踏实的行动,那梦想就一定能够照进现实,照亮远方!
制作人员表
制片人 | 齐葳 潘挺 张兴
总导演 | 孙晓岩
总策划 | 董宝振
本期导演 | 王 爽
撰 稿 | 王 爽
策 划 | 尹杰 何晓亮
主 编 | 刘峰华
执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编负责人 | 薛 敏
采 编 | 刘田田
摄像指导 | 武晓强
摄 像 | 菜晓帅
灯 光 | 尹 航
解 说 | 孙少洪
录 音 | 徐少辉
后期剪辑 | 刘厚瑞
包 装 | 孙宇 刘书平
责任编辑 | 曹丙峰
监制 | 叶晶 杨宏喜
出品人 | 时间 丛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