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如何在庞大且复杂的电力网络中,实现全面覆盖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实时排除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故障录波装置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故障录波装置作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守护关卡,既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水平赶超国际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历程的缩影。
我国电力行业的蓬勃进取和安全稳定同样也离不开无数大大小小的电力企业和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凝聚一体用70多年的时间跑完了发达国家近200多年的发展路程,让中国电力行业的声音在世界传响。武汉中元华电就是这无数中一员。
新世纪之初 中元华电应世而出
2001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经济进入腾飞阶段,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中国电力行业在经过半个世纪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正式迈入发展高速期。然而由于国内电力行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当时国内电力设备行业混乱,国外产品横行,国内产品发展受到制约,这一状况已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隐患。
而此时,在武汉市美尔雅大厦,八个电力专业毕业的青年人正意气风发,立志运用自己所学,研发中国自己的产品,改变这个现状。用他们的话讲,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作为那个时代最具有朝气的一股力量,争做奔腾时代的弄潮儿,一往无前的引领者,他们义不容辞。
苦战700个日夜自主研新却惨遭重击
从企业创办之初,中元华电全体职工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研新当中,由于当时核心技术匮乏,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从众多专业资料、论坛中获取知识寻求解决方法,然后经过一次次实验和测试验证答案,如此反反复复打磨700多个日夜,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款故障录波装置ZH-1。当他们准备欢呼雀跃时,现实却给予他们重重一击,当时行业内部对国内产品并不认可,再加上没有名气,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700多天,近两年时间的付出,换来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整个中元华电陷入深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产品没有名气,那就升级更先进的设备;两年的研发,资金已经捉襟见肘,那就个人垫资。
在企业创始人王永业心里,产业报国的初心需要谨记,坚持也并非随便喊喊的口号,而是需要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坚持终获行业认可 中元华电迎来转折之机
2003年9月,中元华电迎来命运转折点。因故障录波装置的生产厂家及产品型号繁多,为加强华北电网故障录波装置的入网选型工作,华北电力调度局组织华北电网十四位有多年录波装置运行经验的专家,对7个厂家的故障录波装置进行了数模比较及抗干扰等静态试验,并对七个厂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综合评定,中元华电在华北电网这次比武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而被行业内认可。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中元华电一步步稳扎稳打,终于迎来属于他们的一次次高光时刻,先后参与三峡、白鹤滩、向家坝等全国排名前10的特大型水电站;15个在运行的核电工程;19个在运行线路中的特高压工程;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国家重点活动场馆工程,并受到各单位的一致好评。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提振中国制造信心
时间来到2019年,国际形势突变,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开启科学技术和高端设备的封锁打压。而对于关乎国家安全的电力行业,开发完全国产化设备势在必行。
如今的中元华电,已然成为电力系统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对故障录波装置的研发已由最初的ZH-1型,到现在设计、芯片、配件等完成100%国产化ZH-6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振中国制造信心;在技术细分领域引领行业发展,在世界电力行业抢占一席之地。
二十年沧桑巨变,二十年风雨兼程。中元华电在砥砺奋进中,始终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在电力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实现故障录波装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中元华电人将坚持和决心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企业需要这样的精神,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企业。
制作人员表
制片人 | 齐葳 潘挺 张兴
总导演 | 孙晓岩
总策划 | 董宝振
本期导演 | 高照学
撰 稿 | 高照学
策 划 | 尹杰 何晓亮
主 编 | 刘峰华
执行制片人 | 玟 君
采编负责人 | 玟 君
采 编 | 玟 君
摄像指导 | 武真慧
摄像 | 马 威 张智玮
灯 光 | 尹 航
解 说 | 孙少洪
录 音 | 徐少辉
后期制作 | 刘厚瑞
包 装 | 孙宇 刘书平
责任编辑 | 曹丙峰
监制 | 叶晶 杨宏喜
出品人 | 时间 丛日辉
本期编辑 |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