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国品牌档案》栏目播出了《一张好被 送君入眠》纪录片节目,透过影片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佛山市嘉喜被服厂有限公司的“前世”与“今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嘉喜”这个品牌背后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家居纺织发展史上一段被尘封的记忆,从而探寻到传承经典老字号“嘉喜”永葆青春的“长生”之道。
一张好被子 究其根本在“棉胎”
影片的开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被子能够算得上是一张好被子?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无论有多么不同的认知,被子都是人们无法舍弃的生活必需品。从数万年之前的一块兽皮,到如今的品类繁杂,被子,跟随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需求,历经了无数年的衍变。兽皮、草被、毛被、丝帛、布衾、羽绒被、纸被,直到棉花被广泛应用,基于棉胎缝制的棉被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被子之一。
一张好的棉被,不但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保温性,还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和卫生性。但是好的棉被,离不开一个好的被芯——棉胎。这种以棉花为填充物,采用铺棉、定型、网纱、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方状织物称作棉胎。棉花外罩纱布、白布、印花布,经绗缝工艺再加工就称作被芯或棉胎。也俗称棉絮。棉胎、被芯外罩上被套或缝上被里就称作棉被。
一只棉胎的好坏,成就一张棉被的品质。中国人对棉被情有独钟,从手工弹棉制胎,到工业流水生产棉胎,改变的是劳作方式,不变的是漫漫长夜里的那份温暖。
嘉喜董事长潘嘉红介绍,我们国家作为优质棉胎的国标要求的回弹率是65%~70%,而“嘉喜”棉胎的回弹率可以达到90%~95%,舒适的被子一定是导热性、透气性特别好的被子,我们的棉花可以做到这一点。
打开一部尘封已久的档案 追溯“嘉喜”最初的遇见
在佛山市档案馆,还留存着一份年代久远的档案。佛山市嘉喜被服厂有限公司,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宣统年间,这家老厂在早期专注于生产棉胎。从解放前佛山市80多家棉胎店,历经战火,到解放后,生存下来的棉胎老店,只剩十三家。1957年,响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号召,十三家老店正式组建成立佛山市棉胎生产合作社,这便是嘉喜的前身。
改革开放以后,嘉喜的产品线从棉胎扩大到整个床上用品。在中国,床上用品的生产属于传统产业,一度产能过剩。然而,这并不影响嘉喜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当中,嘉喜的整个生产体系没有发生变化;嘉喜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没有变化。这是百年嘉喜,品质始终如一的奥秘。
为发展传承与创新并举 唯一不变的是对品质的追求
企业的生命在于企业精神的延续,嘉喜人不断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承下来,将良好的传统继承下来,通过一代代嘉喜人的努力,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推动企业去适应变化多端的新市场。作为企业掌舵人的潘嘉红深知当今的消费者对生活用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他坚持将嘉喜的产品品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
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于观念之滞后。随着消费迭代和产品快速更新的消费需求,嘉喜被服从设计、制造工艺上持续进行改良。而高端客户的需求使得嘉喜在保持做好核心产品棉胎和蚕丝被的同时,扩大了产品线的品类。一套套优质的床上用品从嘉喜的生产线上走向广阔的市场、走向世界。
专注、坚守、诚信、品质是不断推动嘉喜持续前进的生命力,一代代嘉喜人,在持续地坚守一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清朝到共和国,从棉胎到蚕丝被再到家纺全品类。嘉喜,佛山人心目中温暖的记忆,将延续这份情感,伴随一代代华人,在未来无数漫长的夜晚,送他们一场又一场好眠。
制作人员表
制片人 | 齐葳 潘挺 张兴
总导演 | 孙晓岩
总策划 | 董宝振
本期导演 | 罗禹墨
撰 稿 | 罗禹墨
策 划 | 尹杰 何晓亮
主 编 | 刘峰华
执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编负责人 | 刘智慧
采 编 | 冯 骏
摄影指导 | 武真慧
摄影助理 | 胡闻哲 张智玮
灯 光 | 尹 航
解 说 | 孙少洪
录 音 | 徐少辉
后期剪辑 | 张 璇
包 装 | 孙宇 刘书平
责任编辑 | 曹丙峰
监制 | 叶晶 杨宏喜
出品人 | 时间 丛日辉
本期编辑 |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