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档案 > 品牌专访 > 80年代篇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国货品牌(一)

80年代篇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国货品牌(一)

2019-12-09 15:16:58 浏览3673次   来源:中国品牌档案

品牌,是国家的名片。70年,从符号到品牌,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革。


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作为见证者,探索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儿时的温暖回忆。


中国品牌,是时代,也是经典。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80年代那些长久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国货品牌。



大白兔奶糖:甜蜜的诱惑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几代人来说,大白兔奶糖是甜蜜记忆的象征。大白兔奶糖是1959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产品。在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由砂糖、奶粉、奶油和炼乳等制成的大白兔奶糖被视为营养食品,当时有“七粒大白兔奶糖等于一杯牛奶”的说法。


作为新中国第一糖果品牌,大白兔奶糖陪伴普通中国人铭记了那些甜蜜与喜庆的时刻。在电视剧《钢铁年代》中,60年代鞍钢的一对新人结婚,请大家吃的喜糖就是上海大白兔奶糖。此外,大白兔奶糖还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与到访的尼克松,见证了1972年美国总统的破冰之旅。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大白兔仍然是婚庆喜糖的标配。但与年轻人相比,少年儿童对大白兔糖果的喜爱与渴望无疑更加强烈。在压岁钱也很少的时代,有时候只有等到过年才能获得几粒大白兔奶糖作为“年货”。


兜里装满大白兔就像拥有了全世界,高兴地呼朋引伴去炫耀,却舍不得吃。实在抵不住诱惑才决定吃一颗,剥开糖纸嗅着奶香味小心地放到嘴里,就像在履行什么神圣的仪式。最后还把红蓝色糖纸小心翼翼地整平收藏好,那份惹人羡慕的快乐和令人陶醉的甜味,几乎成为那个时代小孩子的集体记忆。


飞人缝纫机:装扮人生的美丽


以往中国人结婚的“三转一响”四大件中,最重要的“家具”就是缝纫机了。对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母亲坐在缝纫机前低头劳作,伴随着脚踏和转轮的震动,还有飞针走线的声音,这种场景成为很多中国孩子童年最温馨的记忆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粮油布匹都要凭票供应,物资匮乏使得那时的中国人格外懂得勤俭和珍惜,一家人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修修改改缝缝补补几乎是每个中国主妇的必备技能。那时的缝纫机制作精良外型美观,巧妙的可收纳设计使其干净整洁。作为家庭的重要资产,一般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往往还会做一个布套盖上,保护起来。


与自行车相同,缝纫机也有南北品牌可供选择,最著名的是上海的飞人、蜜蜂、蝴蝶等。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中国的纺织工业和服装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缝纫机在家庭中的使用频次逐渐减少,最终逐渐退出了必备家具的行列。


今天的我们物质极大丰富,DIY更多出于乐趣。那些已成往事的缝纫机品牌,让我们想起那些心灵手巧的主妇,和那个时代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飞鸽自行车:驼载梦想,流转生活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青年人结婚讲求“三转一响”,作为出行工具的这一“转”就是自行车。近代中国第一辆国产自行车,是诞生于天津的“铁锚”牌。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天津自行车厂,1950年试制成功了“飞鸽”牌自行车。


在那个汽车还很少的时代,自行车是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天津“飞鸽”牌,最著名的就是上海“永久”牌了。永久给人经久耐用、负重致远的感觉,而飞鸽却是轻灵飘逸,时尚新潮的风格。


有趣的是,天津自行车厂很超前地推出了差异化的子品牌“红旗”牌。红旗牌多为二八车,走朴实耐用的路线,直接与永久竞争;而飞鸽多为小一号的二六车,以时尚轻便为特点,深受年轻人和女士的喜爱。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自行车大国。甚至在私家车已普及的今天,自行车依然是中国人很常见的短途交通工具之一,共享单车的归来,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时代骑着二八大杠的追风少年们。


海鸥照相机:火红年代的记录者


在物质稀缺的80年代,往往一个品牌等于所在的品类。比如“海鸥”,在那时就代表着照相机。


上世纪50年代,上海照相机厂开始承担为国家研制各类相机的重任。1964年,该厂成功研制了第一台高级单反相机“上海DF-7”型。1968年,为适应出口需要,上海牌照相机正式改用海鸥牌注册商标,寓意飞向世界。


与今天的人人秒拍相比,改革开放前要想经常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之一,是昂贵的价格。其二,是需要专业的摄影技术。因而照相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只是全家福、结婚或者百日照等特定纪念日才会想起的事。


海鸥出现,不仅结束了中国没有单反相机的历史,更在进入80年代后,迎合了旅游等精神文化生活兴起的时代潮流。它用自己的便携,让“拍照”走出了照相馆,用高质量的成像,让中国人纪录岁月美好瞬间的梦想成为可能。 


上海牌手表:全民梦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不能生产手表,党和国家领导人佩戴的是通过香港购买的外国货,当时周总理就曾感慨:“什么时候能让我带上自己生产的手表呢?”


1958年,上海手表厂生产的100只上海牌手表在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试销,不料刚一开门就被抢购一空。周总理听到消息高兴地说:“告诉他们,我买一块。按市场价买。我给他们做广告!”。于是周总理以120元的市价购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而且在后来出访非洲时,他还特意向几内亚总统展示自己的上海牌手表。


有上海市集中多家单位相关人才的精心打造,有周总理的亲自“代言”,圆头白面的上海牌手表成为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以佩戴上海牌手表为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说,如果没有“上海”手表,就没有姑娘会嫁给你。


在上海牌手表的鼎盛时期,每四个佩戴手表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戴的是上海牌。可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手表品牌,而更是一种情怀,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结婚“三转一响”中必备的“一转”,是中国民族工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时代跃动。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官方微信
来电
咨询
400-656-6376
在线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