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国家的名片。70年,从符号到品牌,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革。
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作为见证者,探索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儿时的温暖回忆。
中国品牌,是时代,也是经典。
今天,我们继续回顾80年代那些长久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国货品牌。
英雄钢笔:知识分子的标配 直到90年代,许多中国中年人还保持着80年代在胸前口袋别一支钢笔的习惯。尽管此时书写已不再是钢笔的专属功能,但这支钢笔所展现的中国人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与尊重,并没有因为电脑等更先进书写方式的出现而有丝毫的褪变。
种种钢笔品牌中,“英雄”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英雄金笔厂的前身华孚金笔厂开设于1931年,1966年改名为国营英雄金笔厂。改革开放后,英雄笔厂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改良制造技术,一举成为钢笔第一品牌。当时的英雄钢笔,不仅是高档的书写工具,更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人们无论穿西装、中山装还是衬衫,几乎必然要在胸前口袋别一支到两支英雄钢笔。全中国的男女老少都渴望拥有一支“英雄”,丝毫不掩饰对于“知识分子”身份的羡慕和向往。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英雄”品牌处于全盛时期,50%的国内自来水笔市场占有率、70%的国内金笔市场占有率,让“英雄”当仁不让地成为当时制笔业的龙头,甚至美国派克公司到访的工作人员都对其赞赏有加。
英雄钢笔还见证了国家许多重要历史时刻。1984年12月19日,在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等的注视下,中方用“英雄”笔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中方使用“英雄”笔签署了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的联合声明;2001年11月11日,中方代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文本最后一页上签名,使用的也是“英雄”笔……
时至今日,很多人家里还珍藏着承载两三代人记忆的“英雄”钢笔。这份对文明孜孜以求的民族情怀,必将不断传承下去。
中华牙膏:我们曾有“世界最好”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口腔清洁保健靠的是“南有中华,北有蓝天”。这其中的“南有中华”指的就是上海牙膏厂生产的中华牙膏。而上海牙膏厂的前身——中国化学工业社,早在百年前就开始为中国人走进现代文明而努力了。
中国化学工业社成立于1912年,其生产的第一盒牙粉取名为“三星”牌(中国人喜欢的“福禄寿”三星),1922年,推出了近代中国第一款“三星”牌牙膏。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上海福新行牙膏厂首次推出了“中华”品牌,后来该厂并入中国化学工业社,在对膏体配方和香型进行改进后,中华牙膏这一品牌步入了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前,曾有美国企业对中国牙膏进行多年的质量跟踪调查,其结论是:中国牙膏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的品牌一旦走向世界,将造成不小的威胁。遗憾的是,曾经作为国民骄傲的“中华”牙膏于1994年被联合利华以技术投资并租用,逐渐失去昔日的地位,中国口腔护理市场也被佳洁士和高露洁瓜分。直到近几年,中国牙膏市场才在云南白药等一批国产品牌的带领下逐渐收复失地。
回力鞋:足下生辉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迅速感知到个人形象的呆板与粗陋,就此开始了对“美丽”的载体——服饰品牌的狂热追求。
与服装相比,鞋一直被忽视,或者说无暇顾及。草鞋、布鞋、皮鞋,以及备受欢迎的解放鞋,几乎代表了改革开放前的鞋类史。而这也从侧面衬托了回力等全国性品牌的非凡地位。
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鞋业是“飞跃”、“回力”和“双钱”的天下。尤其是上海产出的回力鞋,几乎等同于那个时代的奢侈品。正因为它的存在,让中国人有了高端、专业、运动等品牌概念。
回力的前身义昌橡皮制物厂成立于1927年,1935年正式注册了“回力”鞋类图案商标。回力鞋简洁鲜明的设计,在那个千人一面的时代里,显得卓尔不凡。到了80年代,拥有一双回力鞋在青少年中更是潮人的标志。
与回力的闻名已久相比,另一个鞋类品牌双星可谓横空出世,给了80年代急欲打造个性形象的中国人一个新鲜概念:休闲。人们在布鞋、皮鞋、胶鞋之外,多了一个舒适、潮流的新选择。
双星始建于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50年代初改制后,又成为中国最早的国有制鞋企业。
双星的崛起,背后颇有些“无奈”——改革开放后,老产品解放鞋断了销路,被“逼”下海进市场。谁料却接连创下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第一个打破了统购包销的流通体系、第一个打破了计划经济物价局定价、常年不变的价格体系、第一个以企业独家名义召开全国产品订货会、最早在国内外建立连锁店……改革开放,给了无数个双星脱颖而出的历史机遇。
北汽212:不仅仅是交通工具
北京吉普212,俗称北汽212,诞生于1965年。但无论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对于国产汽车的记忆,很多就始于这辆当年满街跑的“绿吉普”。
北汽212是中国最早生产的乘用车。从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乘敞篷“212”检阅红卫兵至今,土生土长的“212”畅销不衰。因其车身坚固耐用、价格低廉、维修简便、具有极强的越野能力,在80年代红遍全国。
在北汽212之前,中国人对汽车的印象停留在美系大轿车,后来中国有了自己的品牌红旗轿车,但对吉普车,也就是现在说的SUV,并没有概念。在那个汽车稀缺的年代,北汽212用其可拆卸式的软顶设计、全军绿色的车身,塑造了中国人对吉普车的认知。而彼时能够乘坐北汽212的,都是有级别的干部,这更增添了这辆绿吉普的非凡魅力。
北汽212的意义不仅于此,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合作以后,以北汽212衍生出来的BJ-2020系列车型是解放军基层部队中数量最多的轻型多用途车辆之一。
今天,北汽212系列车型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情怀之物,但即便是现在在街上看到,也常能听见一声惊呼:这就是那个时代我们想要的车。
长城电风扇:万里长城永不倒
80年代,熬过炎热夏天的办法,除了摇蒲扇、晚上广场纳凉,并没有太多办法。直到电风扇作为普通家电,走进了家庭。
风扇,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当时人们上班单位的办公室,基本都配有吊扇。但下班回家之后,就只能一筹莫展。巨大而急切的市场需求已然存在,只待着优秀的品牌将其点燃。
1975年,苏州5个街道手工业作坊组合成立的苏州电扇厂成立。在向当时的大品牌上海华生学习先进经验后,这家后来改名“长城”的风扇企业开始了它近乎奇迹般的发展历程。
1980年,长城电扇第一条装配流水线投产。1984年,长城开发出第五代落地扇,在国内首创仿金电镀工艺,并采用灯扇两用的独创设计,投入市场后引起轰动。在电视传播的推波助澜下,“长城风扇、风扇长城”的广告语,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地。
在物质稀缺的80年代,家用电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家具的作用。今天看似无奇的电风扇,当时可是一定要放在家庭客厅、不用时还要套上布罩的重要角色。毕竟百元以上价格、还要凭票购买的电风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长城不仅让电风扇走入了家庭,更成为中国家用电器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的品牌之一。
时至今日,随着空调的普及,电风扇渐渐失去了带来清凉的主要价值。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冲击下,当年苏州品牌的“四大名旦”:长城风扇、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和香雪海冰箱,如今只剩长城,还在为着这个特殊意义的名字而努力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