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档案 > 品牌专访 > 90年代篇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国货品牌(三)

90年代篇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国货品牌(三)

2019-12-19 17:51:09 浏览4039次   来源:中国品牌档案

品牌,是国家的名片。70年,从符号到品牌,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革。


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作为见证者,探索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儿时的温暖回忆。


中国品牌,是时代,也是经典。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90年代那些长久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国货品牌。



小浣熊干脆面:要干脆,别犹豫

90年代的红领巾少年,有一个汉字的发音他们大概不会读错,那就是“浣”,小浣熊的“浣”。因为他们曾经参加过以往的师哥师姐未曾经历过的“干脆面大战”。


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日本的方便面曾作为正餐来到中国人的餐桌上,后来而为图省事,人们逐渐发明了“捏碎面饼,撒上调料”的“干吃”方法。康师傅和统一因势利导,创造了专门干吃的方面便品类——干脆面。


曾经需要开火烹饪的主食,变成了触手可及开袋即用的休闲零食。


为了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康师傅和统一分别推出了小虎队和小浣熊品牌,不但精心设计卡通形象,更是随包附送各种精美的玩具和卡片。这些精致的卡片配合各种口味的干脆面,彻底俘获了孩子们。

由此,收集卡片成了目的,买干脆面反倒成了手段。时至今日,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一位卖家给自己集齐的全套水浒卡定价近2万。


对别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套略显幼稚的卡片,而对他来说,这是千金难买的回忆。



小浣熊方便面作为一种潮流已然逝去,但它在品类创新方面带给中国品牌的启示,今天也毫不过时。

 

好孩子:土生土长的童车大王



在80后的记忆里,童车的形象,可能还是本地匠人用铁皮、竹藤打制的手工产品,但到了90后们这里,就已经是设计精巧、功能多样的工业品了。


一切的变化,只因为一个童车品牌的出现——好孩子,中国乃至世界童车的第一品牌。



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也让包括童车在内的儿童用品市场,逐步成为一片蓝海。但在好孩子横空出世前,这个市场并没有明确的品牌概念。


上世纪70年代,昆山陆家中学建起了一座校办工厂。80年代末,工厂陷入困境。当时身为数学教师的宋郑还临危受命,接手企业。


经过研究,他决定将工厂的业务重心放在生产婴儿车上,并在1989年创立了“好孩子”品牌。



起初,工厂生产老式婴儿车,销路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张睡椅照片的启发下,宋郑还发明了一款四功能婴儿车。


这款也叫“好孩子”的产品推出后,凭借一物四用的功能,“好孩子”极大满足了当时中国家庭,赢得了独生子女父母的认可。


从此,“好孩子”走上了自主设计、研发与制造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从一家地方校办工厂,一步步成为业务遍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全球市场的“童车大王”。


如今,仅在创新方面,“好孩子”平均每半天就创造出一项全新的设计,专利数超过8000项,超过世界婴童行业竞争者前五名企业所拥有专利数的总和。


可以说,虽然以后有了代工业务,但是从一开始,好孩子的血液里就活跃着原始创新的基因。从第一款产品开始,它踏上的就是独立自主的品牌之路。


这是它与同行企业,乃至大部分中国企业最大的不同,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童车市场有且只有一个品牌的根本原因。


天堂伞:唯一一把品牌伞



一般而言,越是发达的社会,每个行业的品牌竞争,都应是拥挤而激烈的。但是直到大国崛起的今天,全世界最热闹的中国市场,依然存在着一个品牌代表一个行业的吊诡。比如天堂伞。


九十年代,国内雨伞行业虽然整体上来说生产能力很高,但是质量普遍偏低。由于雨伞的生产技术门槛低,众多的中小企业纷纷参与这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它们竞争无序,质量问题严重,整个行业的品牌化意识淡薄。而在那个优先解决家电、家具等主要家庭用品的时代,对于伞这种一般日常用品,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同样不强。


但是,无序,也意味着对秩序的呼唤。品牌的缺失,恰给有志于品牌的人留下了机会。天堂伞的崛起,就是例证。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制伞商之一,也是仅有甚至可以说唯一的全国性知名伞具品牌。



提到天堂伞,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质量好!”“结实”。无论市场行情是好是坏,天堂伞一直坚持轻、新、牢、美的优点,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超前的技术工艺,赢得了各个时期消费者认可,这就是它“一统江湖”的秘诀。


木兰:女性最爱,国民机车



提起“木兰” 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满满的回忆。在电动自行车尚不知为何为何物的90年代,这个词就是轻便摩托车的代名词。


凭借轻便优美的设计,尤其是极为适合女性驾驶的特点,“木兰”风靡全国,一跃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国民机车。


80年代,拥有一辆摩托车,是中国青年男性争相追赶的时髦标配。本田、幸福、嘉陵、雅马哈……几乎与摩托有关的品牌,无不散发着浓厚的雄性荷尔蒙。

虽然女性同样渴望快捷出行,但直到济南轻骑摩托车厂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轻便踏板车——木兰50-A之前,这一庞大的隐形需求,一直未得到满足。



因为木兰一经问世便火遍全国,丝毫不令人意外。它开创了我国轻便摩托车的先河,让国内用户尤其是女性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轻巧、方便的日常代步车型,很快成了当年人们追逐的对象。


小巧轻便、质量稳定的木兰,价格数千元,在当时也是富裕的象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方一些地方结婚都要“三金一木”,三金指的是金戒指、金耳环和金项链,而一木指的就是轻骑生产的木兰。



在那个摩托车几乎是男性专属符号的时代,轻巧魅力的木兰,不仅给中国女性带来了合适的交通工具,也因男女老少皆宜的属性,提升了全民的交通能力和工作效率。


虽然时代在变,技术在革新,传统摩托车在汽车、电动自行车的冲击下日渐成为历史,但当年自信的中国女性,驾驶木兰一闪而过的红色身影,已然永久定格在时代的镜头中。


海尔:服务赢得尊重


到了90年代,购买家电已经不是太困难的事。但如果熟人圈里没有专业的电工、水工,那么买来之后的欣喜,很快会被安装和维修的麻烦,冲得烟消云散。


当时的大多数商家,基本只管销售,不负责送货安装。人们不仅要自己把电器运回家里,还要尽快托关系找专业安装的人,否则只能守着这堆铁疙瘩干瞪眼。



90年代,随着中国家电品牌的集体崛起,同行之间的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服务开始成为创造品牌差异、营建品牌形象的新手段。


80年代用一锤子砸出全国知名的海尔,敏锐看到了90年代家电行业的潜在需求。于是,来自青岛的这个品牌再一次用“服务”,提升了自己在中国品牌发展史中的地位。



从免费送货到上门安装,从产品维修到后期回访,海尔把服务环节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在那个服务行业普遍态度不佳的时代,海尔的“一条龙”服务,毫无疑问地得到了用户们的赞赏甚至感动。

品牌形象也在这一次次的口碑相传中不断优化,以至于1996年,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主动给海尔颁发了一个“五星钻石奖”,作为对海尔服务的认可。



严格地说,虽然海尔通过一“砸”赢得了全国知名度,但无论在冰箱、洗衣机还是空调领域,当时的海尔都称不上领先品牌。


正是凭借对服务的重视和先行,海尔在品牌上,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同行的距离,最终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导者。这不禁会让人想起同时代引发服务业变革的亚细亚商场,以及今天的海底捞。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官方微信
来电
咨询
400-656-6376
在线
报名